「異鄉」、「原鄉」的尷尬處境:第一屆陸生來台代表胡俊鋒的台灣留學經驗談

發表時間:2017-12-15 點閱:16589

我對於胡俊鋒這個名字的印象,起因於《台灣,你可以更讚》這本書,當時正值剛開放陸生來台,身為第一屆陸生的胡俊鋒以親身經歷,做了一番台灣與大陸之間的文化上、生活上的比較,也正好趕上《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那樣的話題潮流。猶記得當時負責這本書的編輯泰宏用了毛澤東的人像比個大拇指的「讚」,kuso滿分,讓同身為編輯的我獲得不少啟發和刺激,覺得這封面真是太有創意了呀!這次見到胡俊鋒本人,他表示其實大陸比較不能理解《台灣,你可以更讚》的封面,而更偏愛《臺灣不是我的家──陸生在臺認同衝擊》的設計──其實光從封面這件事,也隱隱點出台灣和大陸之間品味的不同,更深入一點或許可說是文化上的歧異。

 


●《台灣,你可以更讚》封面,當時還獲得《新周刊》周可的推薦。封面十分地kuso

 

又愛又恨的台灣情結,促進《臺灣不是我的家》的寫作契機
我問起胡俊鋒本人,第一本《台灣,你可以更讚》感覺是青年學子比較兩岸文化、生活的異同,仔細看還是比較表面的東西;但為何2014年就出版了《臺灣不是我的家──陸生在臺認同衝擊》這樣學術、沉重,深入探討意識形態的東西。他表示,第一本《台灣,你可以更讚》的確是比較軟調性,一開始是針對兩岸的差異性書寫了文章,拿給包括馬來西亞、緬甸、大陸的同學看之後很有共鳴,只是沒人寫出來罷了!隨著自己待在台灣日久,發現自己對台灣的感覺是很複雜的:愛恨交織、既愛又恨,在和大陸朋友在一起,忍不住就會抱怨台灣的社會問題;但因為台灣朋友又對自己那樣好,良心上過不去。胡俊鋒想研究自己那樣莫名的情緒從哪來?加上曾在北投做社區服務,訪問了不少老兵,每位老兵都有自己的故事,境遇竟和陸生有些兒相似──也就是「原鄉」和「異鄉」認同的拉扯,胡俊鋒日後的碩士論文遂以《臺灣不是我的家──陸生在臺認同衝擊》為題,並得到台大心理學研究所教授黃光國的全力支持。

 


●《臺灣不是我的家》探討陸生的認同問題,議題較為深沉,但看過之後,對於陸生們心理狀況俾能有所理解

 

胡俊鋒來台灣就學總共待了四年多,我問他覺得這段期間,台灣社會看待陸生的氛圍有何改變?他說,剛來的時候,蠻多人反對陸生來台的,甚至學校的學生會競選也以趕出陸生作為競選主題,但後來轉向了,開始有學生關心陸生就學的權益。有趣的是,胡俊鋒表示自己兩個要好的朋友也在他感化下,跑去大陸念書了,兩位朋友剛開始很不適應,但終於可以理解胡俊鋒當初隻身在台的複雜感受。

 

「陸生」身分,一涉及到中國,就帶著政治色彩
胡俊鋒分享剛來2011年台灣的時候,很嚮往台灣的自由,當時正值總統大選,他積極地參與各種藍藍綠綠的競選場合,跟著搖旗、吶喊,他說:「非常地有感染力!」陸生之間,甚至還舉辦了總統票選的小投票呢!但這樣自由的氛圍,對應到陸生在台的尷尬處境,他表示能理解陸生在台的議題涉及到政治、涉及到中國,就很容易被貼標籤──之前人在大陸對政治是沒有敏感性(小編按:其實台灣人不也是,往往是因為離開熟悉的國土或者發生了什麼事情,才會把心底層、關心政治的那面挖掘出來),但來台灣後,才發現政治和社會被拆開,陸生像是旗子,很多政策就是因為「政治」因素讓陸生無法再往前。以前胡俊鋒和同學在作文化保育時,但從沒想過把自己當成旗子,但到台灣沒得選擇,不得不,「陸生」這個身份在台灣本身就帶有政治色彩。

 

回大陸後的工作現況
現在回到大陸的胡俊鋒在深圳從事房地產相關工作,他說,深圳是個很年輕的城市,步調很快,沒有「生活」可言,所以他這次飛「回」台灣五天,就是要享受生活,特別是台灣的美食──大陸的餐廳只要煮得不難吃,基本上都可以生存,不太講究烹調。也因為深圳「年輕」,較少老年人,房地產公司的設計師在設計住宅時,也很少考慮到老年人的需求、公共空間的需要,這時候胡俊鋒就會發揮以往參加社區營造社團的經驗、努力說服公司的設計師,以維持住宅的生活品質。聽到這裡,我覺得胡俊鋒本人真是太酷,跟我想像中只求「向上」的大陸人有點兒不一樣,非常有人文關懷的呀!

 


●胡俊鋒被小記者要求跟書籍拍照

 

後記:胡俊鋒是我見過的大陸作者中最年輕的一位,顯得朝氣、活潑,也非常風趣。他表示,給自己立下個目標,一年起碼要「回來」台灣一次,過過生活;而編輯伊庭也私下向我表示,胡俊鋒的個性是挺適合在台灣生存的──那就期待胡俊鋒多多來台灣,作為兩岸之間埋伏於民間的親善大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