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精粹論集:詮釋建構者群像
- 點閱:6
- 作者:江燦騰等作
- 出版年:2014[民103]
- 出版社:博揚
- 出版地:臺北市
- 集叢名:人文:42
- ISBN:978-986-5757-05-2 ; 986-5757-05-2
- 附註:含附錄
|
|
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是匯集當代研究臺灣各類宗教學術精英群,空前未有的首次非正規集體合作的代表性展現,也是本書的每位詮釋建構者,都各以兼具當代性、現代性、臺灣本土性這三大特色,並在已凝聚高度共識下,所撰出──各具新穎視野,及體系性明確、嚴謹──的高素質出色論文薈萃集。
其中,佛教學、道教學、新儒教學、宗教人類學、宗教社會學、基督教學、天主教學、大眾信仰及教派學(媽祖、王爺、一貫道、乩童)、武士道精神文化,都是最豐富、最簡潔、最流暢、卻又各具獨特性詮釋建構體系的新探索論述。因此若你想了解當代臺灣宗教研究的全體詮釋建構者群像,非讀本書不可!
章節
- 編者與作者簡介(p.1)
- 序(p.11)
- 編者序(p.17)
- 謝詞(p.33)
- 第一輯(p.35)
- 江燦騰 當代臺灣佛教史學論述及其思想詮釋衝突(p.37)
- 張 珣 人類學視野下的臺灣宗教與性別研究(p.53)
- 丁仁傑 宗教社會學視野中的臺灣新興宗教:歷史概述與理論反省(p.73)
- 王見川 臺灣媽祖研究新論:清代媽祖封〝天后〞的由來(p.93)
- 第二輯(p.109)
- 丁 敏 當代臺灣〝佛教文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群像及其相關論述(p.111)
- 侯坤宏 當代臺灣漢傳佛教轉型史學的詮釋建構者:江燦騰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p.127)
- 林本炫 當代臺灣宗教社會學的開創者:瞿海源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p.149)
- 張 珣 臺灣人類學宗教研究的二位典範學者:劉枝萬和李亦園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p.165)
- 第三輯(p.181)
- 林富士 當代臺灣本土宗教的文化史詮釋:童乩儀式裝扮的新探索(p.183)
- 謝聰輝 關於撰述當代《臺灣道教史》的詮釋建構試探:兼論臺灣本土世業道壇與道法傳承譜系的相關研究突破問題(p.203)
- 劉宇光 趙東明 當代臺灣學術性佛教多元哲學研究的詮釋建構者:林鎮國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p.223)
- 梁唯真 臺灣基督教研究之內部研究:以基督教歷史與神學為主要探討範例(p.239)
- 第四輯(p.263)
- 林永勝 賴錫三 當代臺灣新儒學宗教向度的多元詮釋與建構者:楊儒賓教授的研究特色和方法學的檢討(p.265)
- 林本炫 臺灣新興宗教理論建構的檢討和反省(p.281)
- 黃懷秋 當代臺灣天主教的宗教交談:歷史– 現況– 展望(p.299)
- 張超然 當代臺灣道教文化詮釋的典範學者:李豐楙的研究特色及其方法學的相關檢討(p.315)
- 第五輯(p.331)
- 謝世維 當代臺灣道教研究回顧(p.333)
- 江燦騰 戰後臺灣學界對於日本武士道精神文化研究的學術史概述(p.351)
- 梁唯真 西學東進,生根臺灣:基督教百年學術進程,以學術建制與出版研究為例(p.381)
- 王見川 臺灣張天師研究新論:有關六十三代天師張恩溥及其後繼者的紛爭商榷(p.399)
- 附錄(p.421)
- 蔡淑慧 江燦騰 從清代水師領航員到現代陸上王爺的蛻變研究導論:金門蘇王爺信仰的歷史傳播與當代變革新探索(p.423)
- 江燦騰 《臺灣一貫道的思想和禮儀》略評:兼論研究的新動向(p.437)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江燦騰
1946 年生,桃園大溪人,漢族。臺灣大學歷史研究所文學博士;現職:臺北城市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兼任中心教授。學術專長:臺灣佛教文化史、中國近代佛教思想史、東亞近代佛教史等。相關著作:已有十多本,其中《臺灣佛教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09)、《二十世紀臺灣佛教文化史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臺北:五南出版社,2011)、《認識臺灣本土佛教》(臺北:2012)等,是最新結集專書。
學術榮譽:
(1)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紀念獎學金的八次得主。
(2)第一屆宗教學術金典獎得主。
(3)第二屆臺灣文獻傑出工作獎的得主。
(4)教育部補助建國百年讓學術詮釋歷史的戰後臺灣漢傳佛教史撰述計畫主持人。
FB留言
同書類書籍